中国文明网大庆站 >> 铁人精神城市精神
《初升的太阳》被铁人扳了道岔
发布时间:2023-01-20      来源:大庆晚报    

周总理与《初升的太阳》演职人员合影

04-01-02.jpg

戏剧家孙维世(左)在大庆油田体验生活期间采访王进喜

  核心提示:大庆第一部进京演出的大型话剧《初升的太阳》,完成于1965年。1966年初,该剧首次在北京演出即引起轰动,演职人员受到周恩来、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接见。《人民日报》曾在一篇述评中写道:“几乎每一场演出,都有许多观众流下热泪,对演出报以长时间、热烈的掌声……”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专家、石油文学作家宫柯说,少为人知的是,作为第一部反映大庆精神的戏剧,《初升的太阳》的诞生过程颇具戏剧性。

  《纸年轮》作者张冠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:一个美国学者说,想把一段历史看清楚,说出道理,需要放到更长的历史背景上,他确定的时间段落是五百年。一个中国教授主张,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个全盘清理,为全人类好好贡献思想资源。他说的时空场是五千年。

04-01-04.jpg

宫柯

  宫柯对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求索、深究,即是如此。

  因其广博厚积,更因其几十年的求真求实。

  从最早出版的中篇报告文学《奠基石》、报告文学集《东方奇迹》、人物传记《本色——大庆石油会战功臣包世忠》《油气田地质专家杨继良》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传》到长篇纪实《大脚印——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揭秘》《共产党人王进喜——看铁人是如何炼成的》……每一部作品,都是这座城的精神传记、精神体系与心灵图谱。

  为创作石油题材大戏

  她把家从北京搬到了“文化大院”

  1964年2月5日,中共中央一份红头文件下发到全国各地,传递了毛泽东主席号召“工业学大庆”的指示。

  一时间,保密了4年的大庆油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。

 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了一个精英荟萃的艺术家团队,奔赴大庆油田体验生活,集中住在被称为“2号院”的大庆油田指挥机关一侧(文化大院)。

  这一天,热闹起来的“文化大院”住进了一对夫妻,他们是新中国戏剧界塔尖上的名人,男士叫金山,女士叫孙维世。

  当时许多人只知道这对伉俪是戏剧家,却不知道孙维世还有另外一重特殊身份,她的父亲是革命烈士孙炳文,孙炳文牺牲后,幼小的孙维世被周恩来、邓颖超夫妇收养,认作干女儿。

  1939年孙维世被派往前苏联学习,考入了莫斯科戏剧学院,毕业后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继续深造。1946年回国从事文艺工作,1950年陪同毛泽东主席访问前苏联,担任翻译。

  孙维世带着周恩来总理的殷殷嘱托来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。

  为创作一部石油题材的大戏,放弃了在北京的优厚待遇,把家搬进了文化大院,做了长期打算。

  1964年3月19日,孙维世在日记中袒露了初到大庆时的心情:“到萨尔图已快20天了,时间过得真快,也过得很充实。这些最可爱的人,平凡的英雄,我要好好向他们学习,来写他们,演他们,歌颂他们。为了这个,我应好好扎下根子,到一个具体的单位。”

  孙维世和金山打算以铁人为原型塑造一个舞台上的大英雄,她把铁人请到了住所,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采访,并提出拜铁人为师。

  铁人满心欢喜,开着那辆老旧的威利斯吉普车,经常拉着孙维世到油田生产一线去体验石油工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。

  铁人良苦用心

  戏剧家创作改弦更张

  那个如火如荼开发大油田的年代,任何一位初次走进大庆的“外人”,都会被眼前的场面震撼,就像有一团火,在孙维世的胸膛里燃烧起了强烈的创作烈焰。

  她想要把最能代表石油工人形象的铁人作为剧本的主角,写出一部改天换地、气贯长虹的多幕话剧,搬上舞台。

  没想到,铁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。他对孙维世说:“你这个大导演可得好好看看咱这里的大油田,男人打井钻地球,女人种地绣地球,多壮观啊!”

  有一天,铁人一反常态,没有带孙维世去钻井队,而是带她来到尚待开发的油田深处,对孙维世说:“这大油田啊,好看的东西可多了,今天领你看看我们的农业生产,给你换换脑筋!”

  铁人开车直奔一处职工家属创建的农副业生产基地而去。到了目的地,孙维世很受教育,大庆油田的职工配偶多来自农村,开荒种地、养猪牧羊是与生俱来的本能。她们在石油会战工委的号召下组织起来成立了家属管理站,掀起了“决不待在家里吃闲饭,要为石油会战做贡献”的集体创业热潮。

  她们在荒草遍野的大平原上开垦出万亩良田,建起干打垒工农村,构成了生活服务配套齐全的生活基地。这是大庆石油会战的一项发明创造,周恩来总理把这种新颖的矿区模式归结为“工农结合、城乡结合、有利生产、方便生活”16个字,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庆油田与众不同的矿区风貌。

  孙维世被眼前想象不出来的场景深深打动了。

  铁人趁热打铁,做孙维世的思想工作。他建议写写那些拖儿带女的娘子军,没有家属们做石油会战的坚强后盾,饿肚子的职工就得跑光,家属们虽然没文化,贡献却很大,要是能写出一部反映大庆职工家属闹革命的戏,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。

  铁人的良苦用心,真就让铁了心要写“铁人”的孙维世改弦更张了。

  她和丈夫金山一商量,放弃了原来的创作计划,用半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家属基地,与“五把铁锹闹革命”的带头人薛桂芳一起下田劳动;向家属标兵李长荣学夯筑“干打垒”;跟随“假小子”卢菊在草原放牧……

  与此同时,1964年底庆祝元旦,总机厂排演的独幕话剧《康庄大道》更是让坐在台下观看的孙维世、金山夫妇坚定了创作的决心。


《初升的太阳》剧照

  太阳东升初稿诞生

  按铁人意见再改剧本

  回到文化大院,孙维世连续几天几夜废寝忘食,终于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完成了初稿。

  望见射进窗内的阳光她突发灵感,《初升的太阳》这个富有诗意的剧名跃然浮现。

  解铃还得系铃人,孙维世首先请铁人来看剧本。

  铁人乐颠颠地来到文化大院,一边看剧本,一边听孙维世讲剧情,渐渐皱起了眉头,他觉得思路不错,但还有许多地方不太符合实际,直来直去地谈了一些建议和看法。

  孙维世求之不得,没有丝毫不高兴,笑眯眯接受了铁人提出的意见,对剧本又做了一番精细打磨。

  定稿后,孙维世又根据铁人的提议,从大庆职工家属中挑选演员,让他们自己演自己。

  这项前所未有的尝试,在戏剧舞台上又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。孙维世亲自担任导演,金山当首席评委,铁人则是彩排的观众代表。

  话剧《初升的太阳》在大庆首场试演就引起了轰动。1965年,国家文化部决定调这部戏进京演出,周恩来、邓颖超、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礼堂观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。到1966年11月,话剧《初升的太阳》在全国各地演出了200多场,观众多达25万人次,可谓是一炮走红。

  但此时“文革”席卷而来,孙维世被勒令回京。临别前想与铁人见一面都没能实现,她将带在身边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,托人转赠给铁人。

  1967年3月,铁人来到北京,打听孙维世的消息,才知道她返回北京就被隔离审查了。铁人不顾安危找到孙维世的住址,前去探望。

  看到孙维世被折磨得不成样子,铁人泪流满面……这是铁人和孙维世最后一次见面。

  一年后,孙维世去世,年仅47岁。

  两年后,铁人因病去世,享年也是47岁。铁人和孙维世的骨灰都被安放于北京八宝山的革命公墓。

  宫柯说,在铁人诞辰百年时讲述这段往事,是要告诉大家,铁人不但为我们国家的石油工业建设做出卓越贡献,而且对我们石油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。

 
 责任编辑:李 红艳
  聚焦大庆 更多>>
·祝全市人民平安温暖祥和过大年
·我市向困难群众增发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153.53万
·大庆各级各部门全力确保市民过上平安祥和幸福年
·大庆非遗传承人武迪上榜
·“守护夕阳”在行动 关注老年人健康
·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春节出游安全提示
·市总工会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慰问活动
  主题活动 更多>>
a0481c9f564025164ba85d.jpg
e0be03285c602401800b22.jpg
a0481c9f564023df0ab522.jpg
a0481c9f564023cc63cf0b.jpg
0025ab14606c24111df80e.jpg
e0be03285c6023fa6e214d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