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网大庆站 >> 铁人精神城市精神
他就像一尊迎风屹立的泥塑
发布时间:2022-12-23      来源:大庆晚报    

  半个多世纪前,那个头戴铝盔的年轻小伙儿,如今已年过古稀。无情的岁月,不仅催白了他的黑发,催老了他的容颜,也放慢了他当年被称作“飞毛腿”的脚步。然而,他仍就那样的中气十足,声如洪钟,特别是讲到当年的会战故事,昂扬激情,会把你一下子带入那个艰苦无畏、英雄辈出的年代。他,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宋治国。

09-01-02.jpg

  揭开“神奇”谜底

  1964年11月30日,不满20岁的宋治国和34名新招的徒工,从双城登上了前往萨尔图的列车。

  当年的小伙子们大多是第一次出远门,多少有些依恋,但同龄人之间的陌生感,很快被共同的话题所打破。他们兴奋地看着车厢外不断后退的雪野,猜想着目的地那份崭新的工作,恋家的情绪被欢声笑语冲到了脑后。

  当接站的敞篷车到达登牌村井下礼堂时,已经是深夜了。

  宋老说:“一下车,我们就感到了来自单位的温暖。当天接待我们的,是井下劳资科周科长,非常热情,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。还因为他的口音,让我们闹了个大笑话。

  “一一嘘寒问暖后,周科长的讲话进入主题,却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。他说,大庆这里一切都是‘喝’的,鸟是‘喝’的,猪也是‘喝’的……啊,我们这些小伙子们面面相觑:这出油的地方就是不一样啊!

  “当晚,我们就地在礼堂的舞台打开行李,睡了一觉。第二天一早,我就和5位伙伴一起被分配到了二矿(现标二村)井下作业十队。入队了,年轻的我们,仍然对周科长所说的这也‘喝’,那也‘喝’非常好奇,迫切求解。

  “当时,井下作业正在进行一场大会战,因为这一会战处在深冬季节,到处烟火缭绕,烧的全是原油。老师傅就指着被熏得黑乎乎的房子,呵呵笑着说,周科长哪有那么大的胃口,喝鸟又喝猪的,他说的‘喝’就是黑,你们是被老周的西北口音给糊弄了。谜底一揭,困扰我们的疑惑,一下子真相大白了。”

  “铁人”就在身边

  人常说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在宋老的记忆中,他第一次上井,就见证了大庆人严细认真,一丝不苟的作风。

  宋老说:“那时,大庆的‘冷’现在想来,都会不由自主打个寒战,平平常常零下三四十度。头一次和师傅上井,就遇到了零下30℃的天气。当时,工服还没有发下来,我穿着从家里带来的便服小棉袄,冻得像红萝卜一样的手指,总想往口袋里插。可是,看到师傅的手冻得通红还坚持一点点擦拭‘采油树’,我的手冻得像蚂蚁咬,也不敢往兜里揣了。师傅看到我的囧态,笑着对我说:‘小宋,咱大庆人讲的是三老四严,四个一样。国家缺油,作为一线石油工人,要有主人翁责任感,别说零下三四十度,就算天上下刀子,为了这份责任,也要坚守。只有我们克服困难,才能多出油,出好油,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。’他的话,给了年轻的我不小的震动,我默默地体会着师傅的话,在师傅的指点和示范下,在寒风中一点点擦净采油树,手指冻得弯不了了,就搓一搓再干,直到把采油树擦拭得一尘不染。

  “我最难忘的是参加张春林班的井下作业。那天,是零点开始作业的,接班的任务是下油管。

  “开始下油管时,工人手中的管钳飞转,三位操作的队友泥水和汗水齐下,棉衣上很快便结了一层冰。真是‘身穿冰淇淋,干活出大汗,北风当电扇,苦累也心甘’。

  “可油管下到一多半时,突然刮起了大风,悬起的油管被风吹得左右摇摆,就在这时,老队长陈镇贵当机立断,顶着凛冽的寒风和喷起的泥浆,迅速爬到井架上,徒手将油管扶正。借着井上的灯光,我看到他站立在井架上的身影,像一尊迎风屹立的泥塑一般。猛然间,我的脑海中闪出一个念头,这不就是我身边的‘铁人’吗!敬意油然而生。这就是那个年代无私忘我的石油人形象,现在回想起来,仍然心潮澎湃。”

  “泥球”准点上岗

  当年油田上的三班倒时间是非常严格的,虽然那时候很少有人买得起手表,但大家都自觉地在上岗前,打好提前量,风雨无阻。

  宋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上班半年后的1965年7月5日,是他第一次独立上零点班。从队部到值班的38井,要经过一片传说中有狼的大草甸子。当年的他个儿小,胆子也小,那天又雷电交加,大雨滂沱。

  宋老说:“那场雨下得特别大,我近视,本来就看不清路,还要一个人独闯那片草甸子,害怕极了。

  “那天晚上11点左右,我穿好雨衣雨靴离开队部,朝着群英村后井房走。当时,雨越下越大,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雨中摸索着,也不知在摔了多少跤。就这样连滚带爬地赶在十二点前到了值班房。自己低头一看,都乐了:这一路上摔得浑身是泥,活像个大泥球。

  “一路的惊吓还未抚平,值班房一开探照灯,又把我吓得不轻:灯柱上招来了黑压压的一堆蚊虫,值班房的门前全是跳起落下的癞蛤蟆。我壮着胆子到井口房去看压力值,记在纸上后,跑回值班房,填在报表上。

  “第二天凌晨2点多,井下的领导来例行查岗。这位领导看到我用仿宋字填写报表,点头称赞,还很热情地问了我的一些情况。当他得知我是老三届高中生时,鼓励我要利用好自己的学识,好好干,为建设大庆,发展大庆贡献一份力量。

  “清晨6时30分左右,大雨停了,一轮红日升起,此时,填写完压力报表的我,站在井口房上,不由得大声唱起了《我为祖国献石油》。当时那种兴奋,至今难以忘怀。那是幸福的时刻,是无与伦比的时刻,是我当个石油人最荣耀的时刻。”

  “务农”葛球山下

  1965年9月,宋治国所在的作业队接到上级的命令,全体前往北安农场帮助麦收。

  宋老说:“农场分给我们的任务是晾晒收获的小麦。虽然我们是头一次接触这项工作,但在农场师傅的指导下,白天铺开晾晒,晚间收麦入库,俨然成了‘行家’。

  “九月下旬,小麦凉晒基本结束,开始装麻袋肩扛入库。

  “扛麻袋虽说是力气活,但也能巧干。开始,我没有经验,装满小麦的麻袋被队友搭到肩上时,差点把个小的我压趴下。过了几天,学着师傅教的样子立肩扛麻袋,走跳板,胆子慢慢大了起来,甚至能快步如飞,和那些人高马大的队友不相上下,总结会上,我还多次受到班长和队领导的表扬呢。

  “在北安农场,我们是‘雨休’。因为这样的天气,麦子不能晾晒。说休息,并不是往宿舍里一躺,而是每遇大雨天,我们会高兴地穿上雨衣雨靴去山里,做一项有趣的活动——采榛子。

  “葛球山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野生榛子树,满是果实的榛子树,看着就有一种满足感。我和队友们拿着麻袋,顶着雨,手眼并用,手在树上采榛子,眼又望着另一棵树,没等这棵树采完,又奔到另一棵树去。用不上小半天,就能采上半麻袋。等到天晴后,我们将采来的榛子晒在石板上,几天就晒干了,别提多开心了。

  “国庆节前夕,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收麦入库的任务,但离开农场前那顿让我‘出丑’的晚餐,至今难忘。开餐的过程中,队里老师傅提议举杯喝口胜利酒,当时酒是倒在饭碗里的,我是头一次喝白酒,不知道它的厉害,一扬脖,一碗酒干了。我的这一举动,震惊了四座,大家以为遇到了‘酒神’,夸我好酒量,可我心里明白,自己的两条腿已经软得不听使唤了。那次,我喝高了。后来还是班长把我背到屋里,才算找到了床睡到天大亮。第二天,吃完早饭,我们统一穿上了新发下来的48道杠杠棉服,离开了农场……

09-01-03.jpg

  红色传承:传承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

  讲述人:宋歌(宋老的女儿)

  父亲的创业故事,是他们那辈人一生的荣耀,也是我们后辈人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。小时候,看的小人书,是铁人故事;老师讲的,是会战经典;学校包场最多的电影,是《创业》……我们就是在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滋养下成长的一代。

  新的时代,新的使命,作为一名教师,一名年轻人,在教书育人的同时,也应成为传承传播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的践行者,立足自己的岗位,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,以理想者、担当者、吃苦者、奋斗者的姿态,奋进新征程,诠释新青春,创造新业绩,悉心培育英才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 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伏虎

 
 责任编辑:李 红艳
  聚焦大庆 更多>>
·祝全市人民平安温暖祥和过大年
·我市向困难群众增发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153.53万
·大庆各级各部门全力确保市民过上平安祥和幸福年
·大庆非遗传承人武迪上榜
·“守护夕阳”在行动 关注老年人健康
·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春节出游安全提示
·市总工会开展迎新春送温暖慰问活动
  主题活动 更多>>
a0481c9f564025164ba85d.jpg
e0be03285c602401800b22.jpg
a0481c9f564023df0ab522.jpg
a0481c9f564023cc63cf0b.jpg
0025ab14606c24111df80e.jpg
e0be03285c6023fa6e214d.jpg